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实践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李洪才:拓展合作深度广度 推动产教赋能创新
2025-08-11IP属地 湖北1

摘要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探讨媒体参与部校共建具体做法,探析媒体融合发展与新闻教育模式创新共赢路径,提出部校共建仍有广阔空间,新闻院校和地方媒体应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深度广度,探索本地化融媒创新与产教赋能模式。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今天,“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已成为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举措。这一由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同主导的合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了高等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本文从媒体视角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求与当代传媒生态变革,以内蒙古实践杂志社为例,探讨媒体在参与部校共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实践探索,以期对融媒创新、的“部校共建”校媒协同育人模式有所裨益。


部校共建的背景和意义

时代背景:媒体融合与技术革命下的共建动因。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新时代应对技术革命、人才断层、意识形态博弈与区域发展失衡等多重挑战的战略举措。

信息技术冲击下的媒体形态重构。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新闻人才的全媒体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既要掌握数字采编、数据可视化、跨平台传播等技术能力,又需具备信息甄别、价值判断、思想引领等专业素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战略升级需求。伴随国际传播竞争加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不仅关乎专业人才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更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的基础工程。

地方媒体面临的专业人才匮乏困境。地方媒体,尤其是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媒体,媒体融合转型中面临的理念陈旧、思维固化和“人才荒”“技术弱”问题尤为突出,更需要传媒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在此背景下,部校共建通过重构新闻教育体系、打破学界业界壁垒、服务媒体融合发展等,为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保障。

战略意义:“四位一体”的共建价值体系。部校共建绝非简单的“部门+高校+媒体”的机构叠加,而是通过机制创新、资源共享、目标对齐,构建起的思政、教育、技术、实践“四位一体”价值取向。

加强思想引领,强化新闻传播教育主旨。部校共建旗帜鲜明地把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新闻专业学生培养的首要任务和“铸魂工程”,其本质就是要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不断“活化”这一主旨教育,提高教育实效,确保新闻专业人才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打破交流阻隔,实现学界业界互聘共育。新闻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部校共建跨越学界与业界沟通鸿沟,让“编辑记者进课堂,教师学生入媒体”,在新闻工作实践与教育教学实际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双培养型”新闻人才,通过“互聘”“共育”的方式,实现1+1>2 的教育效果。

回应技术变革,推动产教深融共进。媒体融合、技术变革大背景下,部校共建推动资源共享,一方面助力媒体资源更好地服务高校传媒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智力资源参与传媒事业发展,聚焦智能传播、视听传播等前沿方向,推动产教深融共进,打造媒体融合实验场,提升地方媒体的专业水平。

服务地方发展,有效发挥高校智库作用。部校共建深化校媒、校地合作,还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探索提升地方新闻传播能力的可行性路径和具体措施,在融媒体研究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与发展等层面发挥高校智库作用;另一方面参与地方舆情治理,培育和组建舆情研究专门队伍,制定舆情治理方案等,提供决策参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与部校共建的实践探索

2014年4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签约共建新闻学院,这为内蒙古高校新闻院系与地方媒体合作共建提供了契机。《实践》杂志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管主办的重要理论宣传阵地,实践杂志社自2016年起深度参与内蒙古部校共建工作,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定位,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课程共建、“学界——业界双导师制”的师资协同、“协同创新学研基地”的平台共享等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努力成为产教融合的推动者和融合创新的引领者。

课程共建:筑牢根基,打造产教协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体系

产教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内蒙古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作为核心任务。在遵循专业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宣传部门、教育部门、高校、媒体合力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建设共同体,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业建设、课程研发。

比如,借助“双千计划”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内蒙古广播电视台雷蒙、实践杂志社吕亚娟等一批媒体人走进高校,结合行业实际和学生特点创新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共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题研究》必修课,开设《新闻采访与写作》等精品课程;实践杂志社与高校共建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定期邀请高校新闻学院师生参与“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借助“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线上资源和虚拟教研室,联动开展“共上一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名师云课堂”等教学活动。此外,在“开卷有理”“好记者讲好故事”“理想新征程”等节目录制中,邀请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以活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育激发学生职业理想。拓展前沿视野,联合增设《传播与边疆治理》《数据新闻与可视化》等交叉课程,精准响应内蒙古自治区对“兼具家国情怀与数字素养的全媒型人才”的需求。

坚持实践导向开发特色教学模块。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讲授突破单一理论讲述的局限,将丰富的实践案例融入知识讲解各环节,学界和业界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在部校共建大前提下,实践杂志社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新闻院系在课程教学方面,探索推行“理论教授+业界专家”同堂授课模式。杂志社负责同志、优秀编辑记者纷纷走上讲台,结合自身参与的重大报道、遇到的导向把关难题、经历的舆情热点实例,进行深度解析与互动研讨,有效提升课程吸引力与说服力。

与此同时,依托杂志社丰富的报道案例库(如重大主题宣传策划、深度调研报告、典型人物采写心得等),联合高校教师,共同开发具有本土实践特色、案例鲜活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辅助教材或专题教学模块,以实践案例+理论剖析+采写手记等方式,让重大报道和优秀作品走进课堂。如由杂志社资深编辑讲授《党刊舆论引导实践》《民族地区重大主题报道策划》等特色模块,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案例教学;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开启“第一课堂+社会实践”联培授课模式,围绕北疆文化宣传这一选题,通过让实习生全程参与选题策划、实地采访、稿件写作等达到在实践中教学的目的。联合内蒙古电影家协会与内蒙古大学,通过名誉教师一对一授课的方式,让受训学生以文学名著改编剧本的实践课程形式,增强对剧本结构、情节打磨、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感知,教学内容以“慕课”形式在“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发布,推动影视教育和行业实践紧密结合。

师资协同:优势互补,构建“学界——业界双导师制”育人共同体

以项目为牵引实现双向匹配联合指导。新闻教育如何不与业界脱节?高校新闻课堂的教学情况至关重要,“部校共建”给高校师资的优化提供了契机。在宣传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实践杂志社与共建高校探索实施“双导师制”,即为参与共建项目的学生配备高校导师与行业导师的“1+1”双导师。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参与杂志社承接的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基层调研项目、新媒体产品设计等实际任务。高校导师侧重学术规范、研究方法与理论深化,杂志社导师(资深编辑记者)则聚焦政治把关意识培养、新闻采编实务技能训练、社会洞察力提升及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在项目全流程中,双导师从不同角度给予指导、反馈与评价,确保学生作品兼具学术严谨性与实践传播价值。

建立灵活高效的师资互聘与交流机制。在合作共建背景下,突破传统“挂职锻炼”的单向流动模式,实践杂志社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搭建了长效“互聘交流”机制。高校聘任杂志社政治性强、有一定理论和学术基础又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资深编辑、记者做业界导师,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及实务课程建设。高校教师也可受聘到杂志社挂职或担任特约评论员,带着问题全过程深度参与采编业务实践,从学界视角提升业务实践,进而回归教学,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贴近性。近年来,杂志社参与高校挂职名编辑、名记者13人次,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靠谱》《新闻采访与写作》《以“学习强国”激发学习力量》等课程,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范本。高校来杂志社挂职教师8人次,他们参与全社重点平台编务会,承担日常采编任务,深度介入杂志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疆文化”等专题策划,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向宣传产品转化,成为真正深入新闻一线的实践教师。此外,校媒双方还会不定期开展“名编名记进校园”“媒体进课堂” 等系列活动,以专题讲座、报告等形式,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新闻行业的真实情况。

平台共享:赋能实战,共建“协同创新学研基地”

打造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实习实践是新闻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近年来,以新闻媒体为主体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新闻专业学生贴近行业一线,深入实习实践的良好平台。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统筹指导下,实践杂志社先后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协同创新学研基地”,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内蒙古师范大学实习基地”“硬核工作室”等,实现教学、培训、实践互通共融。学生参与杂志社日常采编、新媒体运营、出版服务等业务,杂志社累计接收实习生86人次,发布实习生参与撰写、编辑的稿件超过200篇、短视频32条、H5产品16件。校媒联合策划“理论宣讲”“新春走基层”“十四冬”等主题传播作品。其中,《返程复工的正确姿势,硬核!》等4条微视频在新华网发布,总阅读量超500万。《“十四冬”小百科》《“十四冬”科普小剧场》等系列手绘条漫全网点击量超400万。杂志社的实习经历对学生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其得以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提前锤炼新闻出版业务能力。部分学生凭借在实习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扎实技能,毕业后顺利进入媒体行业,并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展现出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共建前沿研究与应用智库。理论与实践融合,不仅是新闻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落脚点,让高校学术研究为地方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智力支持,是部校共建对新闻学院的期待。这一过程中,实践杂志社依托学研基地,联合高校、社科院所专家学者成立“实践智库”,多元拓展智媒服务能力。聚焦党的理论政策宣传、北疆文化品牌传播、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等舆论引导、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共同开展调查研究、决策咨询、科研项目等活动,研究成果在实践杂志社全平台发布,实现研用互哺。同时,借力高校智库,杂志社与共建高校积极探索数据新闻、人工智能辅助报道等内容,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受众需求,提高新闻生产传播的效率和质量。

融合转型:校媒合作驱动党媒创新

内容生产:从单向传播到共情叙事。一是实现叙事创新。通过短视频、H5、动漫、长图等多元产品,打造网上理论宣传品牌“实践有力量”,推出“学习论理”“学习日记”“实践有约”“实践视点”“实践实评”“实践漫评”等理论产品,实现党的理论轻量化、移动化、及时化传播,“破圈”触达青年群体。如联合推出《宅兹中国 青春问答》系列理论微视频,聚焦青年群体的所思所想,以“生动实践+生动理论”推动生动学习,被全区各级各类媒体转载,传播量100万+,获评“宣传内蒙古”好作品奖。二是引起情感共鸣。践行“通情才能达理,共鸣才能聚心”的创作理念,学生以“青见”为名参与杂志社“识见”评论品牌内容生产,创作《你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择一事,终一生》《科技小院的“自找苦吃”和“研”值担当》《这条小鱼在乎》《30岁,刚刚好》《这一课,为何引人关注?》等一大批鲜活生动的评论,聚焦青年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话题,以青年学生视角解读社会热点,传播量、影响力均有不俗表现。

平台拓展:构建多级传播矩阵。整合资源打造全域传播网络,显著提升主流声音的触达率与感染力。一是深耕核心平台。共建“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依托平台开设高校“强国号”,共建“学习强我”“北疆青年说”“青春思政课”等专题专栏,高校月均投稿量增势明显,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发布短视频《建设亮丽内蒙古 共圆伟大中国梦》,全网播放量10万+,形成良好的传播声势。二是激活社交平台。构建起以《实践》杂志为核心,“实践融媒”微信号、视频号、抖音号、头条号,“识见”评论号,“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与高校官方微信号、微博号、抖音号等平台协同发力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校媒宣传的良性互动。三是延伸线下场景。联合共建高校打造“思政+融媒”实践平台,通过开设“理响北疆”专栏、举办“学习强国进校园”活动、建设线下学习角、发起“学习达人挑战赛”等形式,构建“线上全媒体、线下多场景”立体化传播体系,抓住一切机会“融合”年轻人,吸引大学生参与互动,形成理论传播与青年话语的双向赋能。联合开展“理论进社区”活动,学生记者团深入基层党群服务中心,采写“民生微实事”案例,推动党刊内容直达“最后一公里”。


结  语

实践杂志社深度参与内蒙古部校共建,双方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课程改革、打造双栖师资、共建学研基地、创新内容生产与传播机制等举措,既培养了一批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的新闻后备军,也催生了不少兼具“正能量”与“大流量”的融合产品,为边疆民族地区主流舆论阵地注入青春动能。

当前,部校共建仍有广阔探索空间。新闻院校和地方媒体应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深度广度,推动共建再上新台阶。未来,实践杂志社将继续携手高校,探索本地化融媒创新与产教赋能模式,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舆论支持,并助力新闻传播教育高水平发展。

(作者系实践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7月(下)。
责任编辑:王月 
新媒体编辑:曹雅芳 韩昀蓁(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