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地评线】天府评论:掐断“AI谣言”蔓延的传播链
2025-08-24IP属地 湖北0

  当前,AI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AI也被用于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可能对部分群众造成困扰。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聚焦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等乱象开展重点整治。遏制人工智能“说谎”,需要技术完善与规制,需要系统性治理,需要完善法律规范和部门监管,推动形成多方联动的共治格局。

  亮出法律底线。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无论“AI谣言”怎样变身,无论带着怎样的技术光环,只要是有违良好网络生态的行为,都要坚决治理。近年来,我国关于AI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完善。从《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再到《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向AI使用者和平台管理者亮明了法律底线,为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近日,一批传播“AI谣言”的网络账号被网信部门责令禁言或依法依约关闭;向用户传授如何利用AI“一键去衣”“换脸换身”的账号、公开售卖相关软件的网络店铺,受到网信、公安等部门联动惩治。由此说明,只要相关部门坚持依法治网、管网、上网,对各类不法行为严加惩处,并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治威慑,就能够有效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就会让包括“AI谣言”在内的各类网络乱象无处藏身。

  筑牢技术堤坝。“AI谣言”带有一定的迷惑性,既与人工智能技术有关,也与相关部门和网民缺乏具体的认识有关,一旦掌握了其特征,就能及时消除其负面影响。以案件取证为例,要解决涉“AI谣言”案件取证难问题,就要构建一套适应AI技术特性的证据收集与认定系统,通过建立完善案件证据的司法认定规则与标准,将不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平台算法透明化,以此破解证据与责任认定难题。在监测识别上,需要公安机关与科研机构、企业密切合作,提高对恶意“深度伪造”信息的监测预警和快速识别能力,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网络谣言巡查监测、核查反馈、会商研判、线索移送、打击处置的闭环机制,对于通过AI等方式合成的虚假信息,第一时间依法依规处理。通过算法识别、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溯源等手段,识别和阻断谣言传播。唯有与时俱进,筑牢技术堤坝,才能遏制“AI谣言”的蔓延。

  增强责任能力。遏制“AI谣言”,离不开责任担当。对于平台而言,要自觉治理,斩断传播链条。尤其是面对重大事件、敏感话题,要加强图片、视频的真伪核查,及时消除谣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建立便捷的举报和投诉渠道,对于网民反映的疑似谣言信息,要及时予以查证处理。对于多次利用AI造谣的用户,可以采取列入黑名单等禁止性措施,规范用户行为。对于媒体而言,要提高内容审核能力,通过官方渠道和权威信源核查信息真实性,自媒体从业者要增强法律意识,真实、准确、客观发布信息。对于部门而言,要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引导人们了解“AI谣言”的生成机制、传播逻辑、话术套路和识别方式,帮助人们看清“AI谣言”的真面目。要引入“动态可追溯责任链”机制,使用内容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等,探索开展“AI谣言”的内容倒查和动态追责。对于广大网民而言,要增强法律意识,防止在“无意识”中助力谣言传播。

  编辑:牛霄 校对:刘宇男 责编: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