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新闻信息服务“持证亮牌”工程让公共信息更可靠

   日期:2025-08-12    作者:vcas4 移动:http://as.tongchengxian.cn/mobile/quote/125.html

  为进一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提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辨识度,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深入推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持证亮牌”工程,部署指导地方网信办提升审批质效,督促15家获批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平台服务资质的网站平台优化完善系统功能,加强服务资质核验,对获批提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公众账号统一增加红“V”标识,在已获批服务范围内基本实现图文、音频、直播、短视频等内容场景全覆盖。?

  一条精准的气象预警可能影响千万人的出行决策,一篇严谨的医疗科普可能改变患者的治疗选择,一则客观的社会事件报道可能引发群体情绪共振……这些场景深刻印证了新闻信息作为“公共认知产品”的特殊属性:其传播质量不仅关系个体决策,更直接影响社会认知的形成与公共利益的维护。然而,在信息爆炸时代,互联网新闻领域却陷入“信息集市”式的无序状态:真实与虚假交织难辨,专业内容与业余创作混杂共生。当“新闻搬运工”冒用“自媒体记者”身份包装内容,当AI生成的“独家报道”未经核实便大量涌入网络,不仅加剧了虚假信息泛滥、新闻资质混乱等问题,更让公众常陷于真假难辨的信息洪流。?

  造成乱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容忽视的一条,是新闻服务资质核验弱化、流量收益过度倾斜,导致网络空间信任基石被逐渐侵蚀。一些不法分子借机冒用权威新闻机构名义,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实施舆论敲诈等手段牟利,既扰乱传播秩序,也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从“贴标签”到“建体系”,从“管得住”到“信得过”,国家网信办推行的“持证亮牌”工程,打出了“亮身份+严监管”的组合拳,恰似划破迷雾的灯塔,用红“V”标识为网络新闻的资质合法性锚定基准。这场兼顾技术与制度的规范行动,实则是对网络空间信任体系的深度重塑,以制度创新为网络新闻服务系上“长效安全带”,通过透明标识降低公众辨别成本。

  从制度化推进与动态化管理的双重机制看,“持证亮牌”工程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截至7月25日,13516个公众账号加注红“V”标识并明示服务主体名称、许可证编号和服务类别,4401家网站、平台等服务形式明示许可信息,在已获批服务范围内基本实现图文、音频、直播、短视频等内容场景覆盖。这组数据背后,既体现了新闻服务主体责任的强化,也直观反映出公众信息辨别成本的降低。当用户浏览图文报道、观看直播视频时,红“V”标识如同新闻信息的“资质认证标识”,为公众选择合规信息源提供参考,也为监管部门精准治理创造条件。这种“阳光公示”的治理思路,将新闻服务资质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压缩虚假新闻的生存空间。?

  网络空间的清朗,需要制度护航与各方共治。国家网信办明确下一步将建立制度化、程序化、动态化的“三化”推进机制,同时研究流量激励政策,体现了“疏堵结合”的治理思路。“持证亮牌”不是护身符,而是紧箍咒;不是装饰性勋章,而是责任的象征。唯有将红“V”从单纯的资质标签升维为责任刻度,让其真正成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而非流量的庇护所,这场“持证亮牌”工程才能真正筑牢网络新闻的信任根基,让公共信息在清朗空间中更可辨识、更可信赖。(林伟)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