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AI 发展历程,谷歌早在 2011 年就启动了 Google Brain 项目,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让机器模拟人类大脑的学习过程,此后推出的语音助手 Google Assistant、图像识别技术等,都将 AI 应用落地到实际产品中,走在了行业前列。2016 年,谷歌旗下 DeepMind 的 AlphaGo 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更是将 AI 推向了全球瞩目的焦点,也让各大企业深刻意识到 AI 的巨大潜力与变革力量。
而彼时的三星,虽然也在一些 AI 相关技术上有所投入,但并未形成体系化的战略布局。直到 2024 年初,三星才首次推出 Galaxy AI,并在中国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为消费者带来国际领先水平的本地化功能,而此时距离谷歌开启 AI 大规模布局已过去十余年,诸多新兴 AI 企业也已崭露头角,在细分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如今成立 InnoX 实验室,三星试图在人形机器人、数字孪生等领域发力,然而市场格局已相对稳固,竞争愈发激烈,三星想要后来居上,难度可想而知。
在 AI 发展的关键时期,三星的犹豫与迟缓使其错失了诸多发展机遇。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手机厂商纷纷将 AI 融入手机功能中,提升用户体验。苹果在 2017 年发布的 iPhone X 就搭载了 A11 Bionic 芯片,具备神经网络引擎,能够实现面部识别等 AI 功能,此后不断在影像处理、语音交互等方面深化 AI 应用,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反观三星,虽然在硬件制造方面实力强劲,但在手机 AI 功能的集成与创新上相对滞后。在拍照领域,其他品牌通过 AI 算法优化能够实现智能场景识别、夜景模式等,而三星手机在这些功能的普及与优化上稍显落后,导致在部分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在智能家居领域同样如此,亚马逊的 Alexa、谷歌的 Assistant 等智能语音助手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生态中,实现对家电设备的智能控制与管理,构建起庞大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三星虽也有涉足,但由于在 AI 语音交互等关键技术上发展缓慢,其智能家居生态的用户活跃度与市场占有率远不及竞争对手。
如今,三星电子成立 InnoX 实验室,试图在 AI 领域迎头赶上。据了解,该工作组将负责管理整个公司的高影响力计划,旨在短时间内交付切实成果,还被设计为一种灵活的组织模式,促进各种 AI 相关领域的跨职能协作。其主要任务包括扩大数字孪生解决方案的应用,部署物流人工智能以改变运营模式,通过物理人工智能技术推进自动化,以及开发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
然而,追赶之路困难重重。在技术研发上,三星面临着巨大挑战。以人形机器人为例,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企业已在机器人的动力系统、运动控制算法等核心技术上取得显著进展。波士顿动力的 Atlas 机器人能够完成复杂的跑跳、搬运等动作,其先进的液压系统与精准的运动控制算法是核心竞争力。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也在不断迭代,计划应用于工厂生产、家庭服务等场景。三星此时进入该领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攻克技术难题,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在市场竞争方面,三星也面临激烈的角逐。在数字孪生领域,西门子、达索系统等企业凭借在工业设计、制造领域的深厚积累,已经为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提供了成熟的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三星想要在这些领域分得一杯羹,不仅需要提升技术水平,还需在市场推广、客户关系维护等方面下足功夫。